1936年10月8日,鲁迅与曹白(左三)、林夫、陈烟桥、白危四个青年探讨木刻画作。
青年木刻家曹白是江苏江阴人,少年时就喜爱美术,20世纪30年代初考进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,不久秘密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“美联”。因与同学组织木刻研究会,创作木刻作品宣扬革命思想,1933年10月,他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,时年18岁。1934年底,曹白获释,于次年春末加入“左联”,并参加了上海文化界组织的救国会。为维持生计,曹白在上海新亚中学任教,但他丝毫没有忘记一名革命者的职责,也没有放弃对木刻艺术的追求。1935年夏,曹白创作了两幅木刻作品送到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上展览,但到展览会开幕时,两幅作品中只剩下《鲁迅遇见祥林嫂》,《鲁迅像》不见了,经查才知,《鲁迅像》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的审查官剔除了。
根据鲁迅的嘱咐,曹白化名“人凡”,写了《坐牢略记》。鲁迅据此撰写了《写于深夜里》一文,陆续发表于1936年5月上海《夜莺》月刊和6月出版的英文期刊《中国呼声》上。史沫特莱在翻译该文时认为:“在所有我在中国看到的作品中,这一篇东西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。他是一种激动的呼喊,是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夜晚中写成的。”
在1936年3月21日至10月15日半年多的时间里,鲁迅给曹白的复函就有15封之多,曹白称之为“有信必复”。鲁迅病重时就由许广平代笔,身体稍有好转就亲笔作复。他们在信里谈木刻,谈文学,也谈世道的不平和光明的夺取。
1936年10月8日,是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的最后一天,赶去参观的曹白与鲁迅不期而遇,彼此都十分欣喜,便一起观看。休息时,曹白与其他几位木刻家围坐在一起,倾听鲁迅对作品的意见。在1976年出版的《鲁迅》摄影画册中,就有4幅鲁迅与曹白等人座谈时的合影。当日,鲁迅回家后,抵抗不住病魔的侵扰而卧床休息,曹白得悉后即刻致信问候,并对自己的学识浅薄予以自责。很快,他在10月17日晨收到了鲁迅的亲笔函复。信的第一段写道:“我并不觉得你浅薄和无学。这要看地位和年龄。并非青年,或虽青年而以指导者自居,却所知甚少,这才谓之浅薄和无学。若是还在学习途中的青年,是不当受这苛论的。我说句老实话罢:我所遇见的随便谈谈的青年,我很少失望过,但哗啦哗啦大写口号理论的作家,我却觉得他大抵是呆鸟。”
尚在病中的鲁迅字迹较先前潦草了些,但曹白怎么也没想到这是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挣扎着给他写下的最后一封信。仅仅相隔两天,19日清晨,鲁迅的心脏停止了跳动。闻讯后,极度悲伤的曹白迅速唤来了学友陆遵望,直奔鲁迅的寓所,进行速写并用石膏塑下鲁迅最后的面容。后来曹白以木刻协会代表的身份参加鲁迅治丧委员会。
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,深受鲁迅革命思想影响的曹白很快就投入到抗战之中,并于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